舊市走走---台中舊城區

預約了國家歌劇院導覽。
原本計畫當天來回,但日、夜間兩場導覽,晚場結束已是八點半,臨時起意停留一晚,退了已預訂的回程國道車票,打算第二天逛逛台中舊城區老建築。
一個人旅行的好處是隨興。可以隨興,但不能隨便,即使因為臨時起意沒做功課,心裡還是得有個大概。基本概念是:日本時代台灣的城市規劃大都以火車站為中心,必定以主要道路銜接當地公署,公署周邊佈署重要機構,而車站前方的主要道路幾乎都會較早發展成鬧區。老建築只要沒隨著時代演變被拆除,在這一帶總是能有發現。
因為是要回程,所以設定台中火車站做終點,而起點就是台中州廳,至於這中間的過渡,就隨緣了。

台中州廳


台中州(約為現在的台中市、彰化縣與南投縣)廳建於1913年,為森山松之助(臺北州廳:現監察院;臺南州廳:現「國立臺灣文學館」和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」皆為同期之姊妹作品)所設計,1918年完成第一期工程,歷經四次擴建,於1938年完工。1945年台灣光復後成為台中市政府所在地,2010年市政府遷至七期新建的市政大樓,台中州廳正規劃成為台中城市博物館。

台中市役所

台中市役所與台中州廳僅隔著市府路,1911年建成時為「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」,是台中地區第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築。1920年台中州下設台中市,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遷入台中州廳,原建築則改為台中市役所。台灣光復後建築用途幾經更迭,又遭九二一地震毀損,經整修後,目前一樓為民營餐廳,二樓為藝文展場,亦可上三樓圓頂空間觀察木架構屋頂。

合作金庫台中分行(原台中州立圖書館)

站在台中市役所門口猶豫著下一步,往右一望就看到下個路口(自由、民權)這棟有些味道的建築,走近才發現是合作金庫,事後補做功課才發現這建築也是有故事的。1929年落成,原來就是專為台中州立圖書館新建的建築,直到1972年省中圖遷館至精武路,原址售予合作金庫銀行改作金融機構至今。

三信商業銀行台中分行(原台中信用組合總社)

離開合庫沿自由路往中山路方向前進,在民族路口不小心東張西望,發現左邊下個路口(民族、市府路)又有亮點,就這樣又回到市府路,來到的是三信商業銀行台中分行。自1915年算來三信剛滿百歲,而眼前這棟台中分行建成於1938年,當時是三信商銀最前身"台中信用組合"的總社。

南夜大舞廳

走市府路到中山路,先是不小心在轉角遇到洪瑞珍(只是路過,就不打招呼了),視線卻被對面這棟建物所吸引~南夜大舞廳。在他風光的那個年代,金錢貓肯定還沒出生,台灣正要起飛的經濟帶動一股與現在截然不同的咖啡、舞廳文化。現在,中區沒落、夜生活生態丕變,南夜成了廢墟。雖然近幾年文化團體試圖活化他,顯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找到方法。
比較特別的倒不是建築物或舞廳本身,而是他的設計師:王水河先生。南夜是王水河先生1961年所設計的。王水河先生這名字一般人也許陌生,但他的作品頗多,更重要的是他還自創了一種奇特的字體「水河體」。水河體我確實沒聽過,但實實在在的曾經看過。以下兩家知名店家的招牌就是水河體。

丸山商行

中山路往火車站方向走沒幾步,老舊騎樓天花板一盞氣派吊燈吸引了我。造型吊燈這種高級燈飾通常都安裝在室內,室外騎樓會安裝吊燈的肯定大有來頭,果不其然是家銀樓,有這等排場也就不意外。老人家(興許是屋主也不一定)剛好出來打掃,不好意思打擾,做賊心虛般地放下剛舉起的相機離開,豈知隔壁兩戶竟出現更高級的吊燈,門上"丸山商行"木製招牌簡單質樸,搭配這盞天鵝吊燈相得益彰。網路上查詢不到太多丸山商行的資訊,只知道過去是做衣服的商家,騎樓廊柱漆著丸山呢羢行,應該是製衣或與布料有關的店家。

彰化銀行營業部(原彰化銀行總行)

中山路續行又到自由路,左顧右盼再度發現目標:自由路、台灣大道路口的彰化銀行。
1905年創立的彰化銀行,1910年遷至台中,這棟由白倉好夫與畠山喜三郎設計的總行於1938年完工。目前總行遷至台北市,現址為營業部繼續使用中。

7-11 新繼光門市(原第一銀行)

再度回到中山路往火車站前進,第四信用合作社與宮原眼科這種"商業"老建築就不停留了;中山綠橋施工中,這次也就單純路過。火車站前最後停留點就剩繼光路口的小七。
這棟建於1961年,由林澍民設計(曾設計省議會議事大廳)的建築當然稱不上老建築,但一樓的小七開設在這樣的建物裡就有點意思了。
第一次看到這建築時,原以為是警察局,查詢後才知道是第一銀行在台中所成立的第一處據點。閒置多年之後,目前一樓由小七承租設店,二樓則由中區再生基地進駐。

台中火車站

完工於1917年的台中火車站是第二代站房,第一代建於1905年,僅是簡易的木造建築,稱台中停車場。隨著1908年縱貫鐵路全線通車、1910年台中實施都市計畫,人口快速增加,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工務課設計目前的磚造二代站房"台中驛"。
記憶中第一次進出台中車站是成功嶺寒訓唯一一次放假,和同學到台中市區閒晃,印象已非常模糊,之後再有在台中站搭車的紀錄應該也不超過三次。如今,第三代台中車站啟用,慶幸這建築得以保留,每每想起上一代的台北車站被拆除就覺得無比遺憾。

20號倉庫

穿越舊火車站月台循動線前往新車站,在後站發現20號倉庫的指標,由於離發車時間尚早,決定轉過來逛逛。
20號倉庫是指台中後火車站1930年代所建原編號第20到26號共七間的連棟貨運倉庫。1997年,當時的台灣省文化處(現文化部)提出「鐵道藝術網絡」計畫,經過多年的研究修正,台中火車站後站的20號倉庫成為最後鐵道倉庫藝文再生計畫的首站。
也許是平日白天的關係,除了咖啡廳裡有幾位專注在各自筆電上的客人,戶外就只有幾個拿著相機的遊客。進駐的藝術家們有沒有在認真的創作?我不知道。但離開台中前的空檔,意外享受寧靜的散步,閒置空間讓閒置時間有了再利用的機會。

留言